简介Introduction
  中南大学铁路信息技术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5月,以国家重点学科“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”, “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”为基础研究平台,依托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,对接国家重大需求,在高速铁路建造及运维技术信息化、 光电工程及量子控制方向上开展科学研究,人才培养,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工作。2020年, 依据学校文件精神,研究所更名为中南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中心,因工作需要,对外仍称研究所, 中心现有专(兼)职研究人员30多人,其中,教授7人、特聘研究员5人,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0余人,外协技术人员50多人,在读博硕士50余人。
学科平台Discipline Platform

国家重点学科
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

国家重点学科
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

湖南省重点实验室
光电智能测控

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铁路工程机械电液控制

创始人寄语Founder's Message

王一军 教授/研究员

二级教授 博士生导师

工程中心(研究所)首席专家、创始人

      在中南大学铁路信息技术工程研究所的会议室里挂了王梓坤、孙永福和桂卫华三位院士的画像。
      王梓坤院士是我少年时代的偶像,我读初中时就拜读过王老师写的科普读物《科学发现纵横谈》,他是侯振挺教授的好朋友,侯老师曾邀请他到长铁来讲学,因此,我在读大学时就听过王老师的学术讲座,还请他在书上签了名。工作以后在北京开会有幸与王老师见过面,那时王老师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。这本小册子上有一首小诗:“十年磨一剑,未敢试锋芒。再磨十年后,泰山不敢当。”我们的研究所成立以后,就是按两个十年进行规划和发展的,现在, 第一个十年已经达成了目标,第二个十年刚刚开始,相信我们的剑在这十年中会磨得锋利无比。王老师的话是我们的行动指南。
      孙永福院士是长沙铁道学院最值得骄傲的校友,他是铁路人的杰出代表。 我同孙老师虽然接触不多,听过他的报告,也曾短暂地聚过几次,但他的话对我启发很大,犹言在耳:“回首一生,我就干了一件事,那就是学铁路、修铁路、管铁路。”这种专注和执着体现在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国家的铁路事业,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长铁人永远热爱铁路事业。孙老师的话是我们的座右铭。
      我同桂卫华院士相识二十年,我们搭班子近十年时间。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助,多次给我站台助力,我们也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。桂老师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,我十分推崇他纯粹的为人,我把他的一句名言“善于想事,勤于做事,勇于成事”作为研究所的所训。
      铁道校区有一条梧桐路,在篮球、排球场和运动场之间,穿过“创业楼”和“世纪楼”,然后上坡去高速铁路建造国家工程中心。这条路曾被称为湖南省最美校园路,道路两旁是挺拔的梧桐树,一岁一枯荣,春天葱翠、夏季浓荫、秋天金黄,就是到了冬日,梧桐树落叶满地,枝干雪白,拼尽最后的生命给肃杀的校园营造了温暖氛围。这时,我就想:这些梧桐树就像千万的长铁人,看似朴实无华,毫不起眼,但是它们依靠团队的力量绽放了惊人的能量,展现了绚丽的风采,贡献了绝美的风景。

研究方向Research Direction
高速铁路建造和运维安全监(检)测技术
  • 建筑工程数字化技术
  • 铁路工务信息化技术
  • 高铁建造及运维智能化技术
量子通信及光电检测技术
  • 量子通信系统智能化
  • 光流芯片及智能检测技术
  • 光信息处理技术
  • 电网参数感知与动态控制
  • 光学芯片及系统处理技术
组织机构Organization
  • 王一军:研究所(工程中心)首席专家、创始人
  • 龚 凯:研究所所长
  • 郭 迎:光电工程中心主任
  • 张 航:研究所常务副所长、光电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
  • 黄 端:光电工程中心副主任
  • 王立丁:研究所副所长、光电工程中心副主任
  • 成定波:研究所副所长
  • 刘 鑫:研究所总工程师
  • 刘 彦:研究所副所长
  • 廖福贵:研究所副所长
  • 孟庆文:研究所副所长
主要成就

(2012-2022)

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4项

承担国家、省部级及企业重点项目 (100万以上)25项

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8项

发表高水平论文 (JCR1区以上) 62篇

科学研究进校经费4560万元

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38名

发展目标

(2022-2032)

在光电检测及量子通信方面的科学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

在高速铁路建造及运维安全检测监测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

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10项以上 (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)

承担国家、省部级及企业重点项目 (100万以上)100项以上

获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0项以上

发表高水平论文 (JCR1区以上) 100篇以上

科学研究进校经费1亿元以上

科研成果转化效益1亿元以上

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0名以上